车尔尼雪夫斯基

2021-03-21 趣诗词网-文学百科 https://www.qushici.com

  车尔尼雪夫斯基 : 俄国革命家、文学批评家、美学家、哲学家和作家。马克思称他为“伟大的俄国学者和批评家”。1828年7月24日生于萨拉托夫城的一个神父家庭。1846年进入彼得堡大学语文历史系攻读哲学、历史、经济学和文学。大学时代接触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哲学。1853年开始为《祖国纪事》杂志撰稿。同年结识涅克拉索夫,应邀参加《现代人》的编辑工作,后主持了该杂志,使该杂志成为当时解放运动的一面旗帜和传播进步思想的阵地。1855年完成深受费尔巴哈哲学观念影响的学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1862年因他参加领导的《现代人》的进步思想触怒了统治阶级而遭沙皇政府逮捕,1864年被流放到西伯利亚,长达20余年。这其间写出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怎么办》(1862—1863)和《序幕》(1867—1869)、《回光返照》以及一些剧本。1889年10月29日逝世。他的著作极丰富,并涉及了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文艺理论和文学史等方面。主要的有:《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俄罗斯文学果戈里时期概观》、《莱辛,他的时代、他的生活与活动》、《列·尼·托尔斯泰伯爵的〈童年〉、〈少年〉和战争小说》、《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对反公社所有制的哲学偏见的批判》等。他在哲学上受费尔巴哈的影响,重视人本主义,坚持唯物主义原则。在大量的美学和文艺批评论著中,继承和发展了别林斯基、赫尔岑的战斗精神,批判唯心主义的文艺思想和纯艺术论,坚持和捍卫文学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原则,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论点,并对美学的其他重要范畴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文学批评方面,他从革命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总结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形式和发展的丰富经验。他强调文学同人民生活同解放运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主张文学的思想性是第一性的,认为作家应具有先进的思想,提出了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俄国作家,他的思想只保持着完整的“哲学唯物主义的水平”而未上升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水平。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