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作家协会
华北作家协会 : 现代文学社团。1942年9月13日成立于北平,1945年解体。其前身为1941年1月成立的华北文艺协会。该会及其分会共有会员200多人,是沦陷区最大的文学团体。其评议员会主席为周作人,评议员为钱稻荪、陈绵、管翼贤、沈启无、俞平伯、林文龙、喻熙杰、陈幸平、龙炳圻、杨丙辰、毕树棠。干事会干事长为柳龙光、副干事长为张铁笙、黄道明,干事为徐白林、张域宁、王则、顾湛、王石子、张星槎、洪伟明。协会主要成员还有张我军、袁犀、张心沛、张鸣琦、赵今吾、赵荫棠、梁山丁、王介人、林榕。陈鲁风、闻国新、陈少虬、梅娘、富宇平、马骊、杜南星、王真夫、李道静、朱肇络、佟晶心、傅芸子、雷妍、肖艾、侯少君等。
该会宣称,“以团结在华北之文艺作家谋中国文学之发展,藉推进中国之新建设为宗旨”;“实践国府战时文化宣传政策及大东亚宣言昂扬文化之原则”。该会成立后即为“翼赞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派遣马秋英(马骊)、张金寿、王石子、李羽沈、陈松龄(辛嘉)、郝庆崧(袁犀)分赴华北各省市农村“考察、体验”“治运工作”(即“请剿”抗日武装)情况,配合日军进行政治宣传活动。
1943年该会设立“华北文艺奖金”。第一届主审委员为钱稻荪、俞平伯、朱肇络、周作人。1944年7月又主办“发扬大东亚宣言及中日同盟条约精神大征文”一次。1943年3月陈绵、柳龙光、闻国新、林榕、梅娘、徐白林、辛嘉、袁犀、陈邦直等代表华北作家协会参加日本《华文每日》半月刊社主办的华北文艺座谈会,表示愿为“大东亚共荣圈”尽力。1944年9月召开全体会员参加的“决战文学者大会”以配合日军“完成决战下文化人之使命”。 日本官方在1942年、1943年、1944年召集3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前两届在东京,后一届在南京),华北作家协会曾派其重要成员钱稻荪、沈启无、陈绵、柳龙光等参加。袁犀的长篇小说《贝壳》获第二届大会的“大东亚文学奖”。此外还与日、满进行多种“文艺交欢”、“交流”活动。如向大阪《华文每日》半月刊推荐作品发表,与伪满州文艺协会交换作品发表,和互相访问观光等。
该会主办刊物有《华北作家月报》、《中国文学》,还出版了“华北文艺丛书”。较有影响的作品有袁犀的长篇小说《贝壳》、短篇小说集《森林的寂寞》,马骊的短篇小说集《太平愿》,雷妍的中篇小说《良田》,梅娘的短篇小说集《鱼》、中篇小说《蟹》,陈绵的剧本《半夜》、《候光》,闻国新的长篇小说《蓉蓉》,肖艾的短篇小说集《萍絮集》、关永吉的短篇小说集《秋初》,山丁的短篇小说集《丰年》等。
该会宣称,“以团结在华北之文艺作家谋中国文学之发展,藉推进中国之新建设为宗旨”;“实践国府战时文化宣传政策及大东亚宣言昂扬文化之原则”。该会成立后即为“翼赞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派遣马秋英(马骊)、张金寿、王石子、李羽沈、陈松龄(辛嘉)、郝庆崧(袁犀)分赴华北各省市农村“考察、体验”“治运工作”(即“请剿”抗日武装)情况,配合日军进行政治宣传活动。
1943年该会设立“华北文艺奖金”。第一届主审委员为钱稻荪、俞平伯、朱肇络、周作人。1944年7月又主办“发扬大东亚宣言及中日同盟条约精神大征文”一次。1943年3月陈绵、柳龙光、闻国新、林榕、梅娘、徐白林、辛嘉、袁犀、陈邦直等代表华北作家协会参加日本《华文每日》半月刊社主办的华北文艺座谈会,表示愿为“大东亚共荣圈”尽力。1944年9月召开全体会员参加的“决战文学者大会”以配合日军“完成决战下文化人之使命”。 日本官方在1942年、1943年、1944年召集3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前两届在东京,后一届在南京),华北作家协会曾派其重要成员钱稻荪、沈启无、陈绵、柳龙光等参加。袁犀的长篇小说《贝壳》获第二届大会的“大东亚文学奖”。此外还与日、满进行多种“文艺交欢”、“交流”活动。如向大阪《华文每日》半月刊推荐作品发表,与伪满州文艺协会交换作品发表,和互相访问观光等。
该会主办刊物有《华北作家月报》、《中国文学》,还出版了“华北文艺丛书”。较有影响的作品有袁犀的长篇小说《贝壳》、短篇小说集《森林的寂寞》,马骊的短篇小说集《太平愿》,雷妍的中篇小说《良田》,梅娘的短篇小说集《鱼》、中篇小说《蟹》,陈绵的剧本《半夜》、《候光》,闻国新的长篇小说《蓉蓉》,肖艾的短篇小说集《萍絮集》、关永吉的短篇小说集《秋初》,山丁的短篇小说集《丰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