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社
创造社 : 现代文学社团。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由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郑伯奇、穆木天发起,早期主要成员还有何畏、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方光焘、张定璜、王独清、潘汉年、周全平等。郭沫若说:“我们这个小社,并没有固定的组织,我们没有章程,没有机关。也没有划一的主义。我们是由几个朋友随意合拢来的,我们的主义,我们的思想,并不相同,也并不必强求相同。我们所同的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的活动罢了。”(《创造》季刊第1卷第2期《编辑余谈》)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要求”,正是初期创造社文艺思想的核心。与此相关,一方面他们崇尚“自我”和“个性”,曾提出过“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反对“浅薄的功利主义”,认为“除去一切功利的打算,专求文学的全Perfection与美Beauty有值得我们终身从事的价值之可能性”(成仿吾《新文学之使命》);但另一方面,他们十分强调文学“对于时代的使命”,主张对于旧社会要“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他们认为“文学是时代的良心、文学家便是良心的战士”。这表明所谓“内心的要求”,实际上也就是时代的战士的要求。正是从强调内心要求与尊重自我出发,创造社作家形成了自己的浪漫主义倾向。他们受到了歌德、海涅、拜伦、雪莱、济慈、惠特曼、雨果等浪漫主义作家的影响,同时有些成员也介绍过象征派、唯美派、表现派、未来派的理论和创作,较早受到了现代派艺术的某些影响。
1922年5月,创造社在上海创办《创造》季刊。1923年4月以后,郭沫若、郁达夫和成仿吾都来到上海,开展社务,相继创办了《创造周报》、《创造日》(为《中华新报》副刊),并出版了部分“创造社丛书”。半年后,3位主要成员相继离开上海,几种刊物也都停刊。1924年8月,由周全平等编辑出版了一期《洪水》周刊后,社务一度停顿下来。
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造社主要成员纷纷南下参加革命,思想逐渐发生变化。这期间,他们在上海设立出版部,在北京、广州等地设立出版部分部,并创办了《洪水》半月刊(1925年9月)和《创造月刊》(1926年3月),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大革命失败后,创造社部分元老回到上海,吸收新从国外回来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参加创造社,对《创造月刊》进行了革新,并创办了《文化批判》、《思想》月刊和《文艺生活》等刊物,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建设。在倡导革命文学的过程中,受国内外“左”倾思潮的影响,曾对鲁迅、茅盾等作家进行批判,由此展开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29年2月7日创造社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1922年5月,创造社在上海创办《创造》季刊。1923年4月以后,郭沫若、郁达夫和成仿吾都来到上海,开展社务,相继创办了《创造周报》、《创造日》(为《中华新报》副刊),并出版了部分“创造社丛书”。半年后,3位主要成员相继离开上海,几种刊物也都停刊。1924年8月,由周全平等编辑出版了一期《洪水》周刊后,社务一度停顿下来。
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造社主要成员纷纷南下参加革命,思想逐渐发生变化。这期间,他们在上海设立出版部,在北京、广州等地设立出版部分部,并创办了《洪水》半月刊(1925年9月)和《创造月刊》(1926年3月),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大革命失败后,创造社部分元老回到上海,吸收新从国外回来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参加创造社,对《创造月刊》进行了革新,并创办了《文化批判》、《思想》月刊和《文艺生活》等刊物,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建设。在倡导革命文学的过程中,受国内外“左”倾思潮的影响,曾对鲁迅、茅盾等作家进行批判,由此展开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29年2月7日创造社被国民党当局查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