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过《沁园春》
沁园春
刘过
寄辛承旨。时承旨招,不赴。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
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东坡老,驾勒吾回。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飞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这首词,《宋六十名家词·龙洲词》又题作“风雪中欲诣稼轩,久寓湖上,未能一往,因赋此词以自解”。据岳珂《桯史》卷二记载: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稼轩再起知绍兴府(今浙江绍兴),兼浙东安抚使(掌管一路军政民政的长官),曾派人招请刘过前往。刘过时在临安(杭州),正赶上有事没来得及去,于是仿效稼轩体填了这首《沁园春》作为答复。辛弃疾得到此词后“大喜”。可见二人词风有相似之处。
本词虽分上、下两片,但通篇文意连贯,一气呵成,打破了过变的定格。
开头三句“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说自己在风雨中渡钱塘江到绍兴去见辛弃疾,本是一件十分畅快的事。“斗酒”,一大斗酒。“彘肩”,猪蹄膀。“斗酒彘肩”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典故:在鸿门宴上,项羽以斗酒、彘肩赠樊哙食。哙拔剑于盾上切而啖之。这三句是对辛弃疾请他去绍兴的回敬话,但一经用典,便很有意思了。作者既以樊哙自比,当然以项羽比辛弃疾了。以两位古人的身份差异,表达对辛弃疾的尊崇;又由于两位古人都是英雄,所以也没有降低自己的身份,不卑不亢,恰如其分。“岂不快哉”表明作者对辛弃疾的邀请是极乐于前往的。可是——
“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东坡老,驾勒吾回。”正当作者准备驾车登程之时,偏偏碰上了白居易、林逋、苏轼三位诗人,被他们硬拉了回去。“林和靖”,北宋隐士林逋,长居西湖孤山,死后谥号“和靖先生”。“驾勒吾回”即“勒吾驾回”的倒文。这一句想象真可谓离奇。谁都知道,这三位诗人早已去世,根本不会有什么“驾勒吾回”的事儿,难怪岳珂要说是“白日见鬼”了。尽管如此,岳珂还是承认它“词句固佳”。“佳”在何处?试想有两个方面:当时辛弃疾派人请刘过去绍兴,刘过赠词答以不能赴招。但这个意思,他却没有直说,而借三位不同时的前代诗人交相劝阻,把它表达出来,显得曲折而风趣,此其一;这三位诗人虽然不同代,但他们都在杭州生活过,而且写下有关西湖山水的诗,借他们的诗句描绘西湖的美景,也很自然妥帖,此其二。
下面,作者就利用这三位诗人在西湖写下的诗句,融入词中,算是彼此的对话,更是妙趣横生。
苏轼首先开口:“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西湖正像越国有名的美女西施,对着镜台在精心梳妆,不管是浓抹还是淡妆,她都很美丽。苏轼作有《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广为人知,原诗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里,作者将之稍加变化,让苏轼用自己的诗“发言”,也并不怎么新奇。奇妙的是下面三句: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二公”指林逋和白居易。“衔杯”,一作“传杯”。按词意,似作“传杯”更好。他们二位听了苏轼的话,不以为然,只顾传杯饮酒。这三句,与上两句连起来看,很像一出热闹的中国传统戏曲场面:一个吟诗,津津有味,自我欣赏;两个饮酒,互相劝饮,忙个不停。人物神态、举止,呼之欲出。
下片开始六句,是白居易的发言。“白云:‘天竺飞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这是取白居易《留题天竺灵隐两寺》和《寄韬光禅师》两首诗的诗意糅合而成。大意说:请到天竺寺去观赏,那里景色如画,楼台亭阁高耸山上;那东涧和西涧水,两条涧水绕着山石流淌;那南高峰和北高峰,双峰插云,云海茫茫。在白居易介绍完天竺山的美景后,林逋又接着说道:
“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不然”一词是毫不客气地予以否定,表明他不赞成白居易的提议。他认为:那绽放的梅花正散发着幽香,不如先到孤山去欣赏梅花,那才是最愉快的事情。等到天气放晴,再去拜访辛弃疾也不算晚,现在就一心留在这里吟赏雪中西湖风光吧。最后三句与上片“风雨渡江”、“驾勒吾回”照应,显示出作者在章法布局上的匠心。
总起来看,这是一首交际应酬的词作,内容比较浅薄,但在写法上却颇为别致。作者把白居易、林逋、苏轼三个不同时代的作家拉在一起,又把自己置于他们中间,与之开怀痛饮,谈笑风生。而三位诗人的对话,又都是为了说明作者暂时不能赴辛弃疾招请的原因。这种新颖的构思、奇特的想象,在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另外,融化古人诗句入词,不受格律约束,笔调生动而有风趣,体现了辛派词自由豪放的特点。
-
吴文英《风入松》
[2021-04-04]
-
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
[2021-04-04]
-
史达祖《双双燕·咏燕》
[2021-04-04]
-
刘过《沁园春》
[2021-04-04]
-
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2021-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