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古体诗?
古体诗,又叫古诗(指唐代以前就有的样式),是和近体诗即格律诗(唐代正式完善和发展的)相对而言的。在近体诗出现以前,我国古人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近体诗出现以后,仍然有许多诗人写作古体诗。古体诗是一种不拘平仄但讲究押韵的半自由体诗,是介于格律体诗和自由体诗之间的一种特殊诗体。它大致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四言——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为主的诗体,多见于《诗经》和西汉作品。东汉以后势渐衰微,但仍有佳作出现,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便是一例,其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2)骚体——又称楚辞体,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由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而得名。它形式较自由,句数多少不定,句子字数不等,用韵也不那么严格,多在句中或句尾加语助词“兮”、“些”或“只”这一类字。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梁鸿的《五噫歌》等均属骚体。骚体诗从战国后期到西汉,流行了好几百年。
(3)乐府——又分古乐府和新乐府。乐府本是古代音乐官署。其名称始于秦,秦及西汉惠帝时均设有“乐府令”。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可见最初的乐府,只是指音乐机构。但魏晋六朝却将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也叫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构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后世将汉魏六朝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模拟这种体裁而写的古体诗(有的标明乐府旧题,有的则不然)统称乐府。像《陌上桑》,《木兰辞》,李白的《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杜甫的《丽人行》、《兵车行》,高适的《燕歌行》,等等,均为乐府诗。
到中唐,白居易等人把不用乐府旧题、即事名篇(即杜甫提出的“因事立题”)而创作的诗歌称为“新乐府”。白居易写有《新乐府》五十首,其中的《卖炭翁》、《上阳白发人》等都是久传不衰的名篇。
(4)古风——又分五言和七言两种(包括杂言),字数、平仄和押韵都比较自由。五言约产生于汉代,如《古诗十九首》。从东汉、三国、西晋、南北朝直到隋朝,一共六百多年的时间里,文人基本上都创作五言诗,诗坛上五言诗占统治地位。唐及其以后的古风也以五言居多,如李白作有《古风》五十九首,杜甫的“三吏”、“三别”等。七言古诗比五言古诗出现要晚一些。最早的是曹丕的《燕歌行》,后来的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系杂言,亦归入七古。
另外,还有一些形式很像五、七言律诗或五、七言绝句,但押韵和平仄不合格律的亦称为古体诗,如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就属五古。
-
从《人间词话》看王国维的文艺美学观
[2021-04-04]
-
怎样开创宋词研究的新局面
[2021-04-04]
-
宋词“豪放”、“婉约”两分法的一些思考
[2021-04-04]
-
关于宋词中有没有“豪放”与 “婉约”派问题的争论
[2021-04-04]
-
宋词风格流派研究的历史回顾
[2021-04-04]